公司头条

活力商圈 “动” 起来:体育如何重塑城市健康消费新生态

2025-07-03

在安徽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2025 年国际奥林匹克日主题活动将体质监测、动感单车、激光射击等六大科技体验项目搬进商圈,单日吸引超 3000 名市民参与,专业教练现场指导的个性化健身方案成为 “爆款”。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当体育活动突破传统场馆边界,与商圈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正在创造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的 “乘数效应”。

一、从 “流量” 到 “留量”:体育重构商圈生态

上海徐家汇商圈的 “文体商旅展” 融合模式堪称典范。乒超联赛总决赛期间,飞洲国际广场客流量翻倍,餐饮消费增长 32%,零售业提升 20%,赛事衍生品销售额三天突破百万元。这种 “赛事引流 - 消费转化 - 品牌增值” 的闭环,打破了传统商圈 “逛吃购” 的单一模式。昆明大观商业城更将 3V3 足球赛设计为全年一贯制赛事,通过 “球迷夜市 + 啤酒节 + 非遗体验” 的组合拳,带动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 30%,商家营业额平均提升 40%。

体育活动对商圈的赋能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空间再造,如深圳光明区在蓝鲸商圈玖龙台河道公园布局智能健身房,将运动场景嵌入城市 “金角银边”,吸引 31-45 岁上班族占比达 40.9%;二是时间延伸,夜间赛事与啤酒节、夜市联动,使商圈消费时段从白天向夜间延伸,形成 “赛事经济 + 夜经济” 的双重引擎;三是体验升级,合肥活动中跳水世界冠军周吕鑫的现场互动、上海乒超赛事定制衍生品,都在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强化了体育文化的情感联结。

活力商圈 “动” 起来:体育如何重塑城市健康消费新生态

二、政策赋能与科技加持: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国家体育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起的 “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活动,为这一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山东省通过《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实施方案》,2025 年计划举办国家级赛事 200 场,推动体商文旅联动,发放 1700 万元冰雪消费补贴,直接撬动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政策引导下,各地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北京五棵松华熙 LIVE 广场将街舞表演、网球公开赛等 14 项赛事植入商圈,形成 “赛事 + 潮玩 + 购物” 的沉浸式体验;深圳福田街道在 CBD 商圈举办碎片化运动挑战赛,联动 8 家企业打造 “办公室健身房”,吸引 40 余家企业 125 名员工参与,推动职场健康管理落地。

科技正在重塑体育进商圈的底层逻辑。智能健身设备与虚拟赛事系统的结合,让消费者扫码即可参与全国联网对战。北京海淀某潮流街区的智能划船机、动感单车接入虚拟赛事平台后,用户可通过竞赛赢取代金券,实现 “运动 - 消费 - 社交” 的闭环。深圳光明区的室外智能健身房更首创国家队体能训练技术民用化,设置体质测试、智能竞赛等六大功能区,累计吸引 54.8 万人注册,总使用次数达 533 万次,月均新增使用量 23.3 万人次。

三、挑战与突破:从单点示范到系统创新

尽管成效显著,体育进商圈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空间适配性,传统商圈场地分散、层高限制等问题,制约了攀岩、篮球等项目的落地;二是运营专业性,昆明大观商业城赛事运营方云南高原足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全年赛事连贯性、安全管理、商家协同等都需要专业团队支撑;三是可持续性,如何避免活动 “一阵风”,需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多元合作机制。

破局之道在于系统化创新。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通过 “三件套” 场馆改造,形成赛事、演出、商业的高效衔接,2024 年接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待赛事观众 70 万人次、演唱会观众 105 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预订量增长 57.58%-168.67%。合肥活动则通过 “主题展览 + 互动体验 + 公益教学” 的立体设计,将体育文化传播与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有机结合,全运会主题展览吸引超万人次驻足,健身气功教学覆盖千余名市民。

未来,随着 “体育 +” 跨界融合的深化,商圈或将成为全民健身的 “超级入口”。山东计划打造 “好运山东” 马拉松城市联赛,通过 22 站赛事串联全省文旅资源;上海正推动 “三上经济”(马拉松、赛艇、帆船),2025 年世界赛艇锦标赛落户上海,将进一步释放赛事溢出效应。当体育活动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将不再是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